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07547      Online Users : 6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2895


    Title: 關鍵夥伴:台灣中小企業轉型之社會學分析-以聚陽實業為例
    Authors: 張凱祥
    Jhang, Kai-Shiang
    Contributors: 高承恕
    Kao, Cheng-Shu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Keywords: 升級;美國零售革命;全球商品鏈;聚陽實業
    upgrading;retail revolution;GCCs、global matching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1-03-24T05:33:03Z (UTC)
    Abstract: 台灣自1970年代走向出口導向型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便一直以持續性高成長的出口表現吸引各界目光。因此,「台灣經濟發展」始終是產、官、學界的討論焦點。相較於台灣過去的產業發展論述多限於台灣自身的「比較優勢條件」、「國家角色」與「在地社會性」等「生產端」的解釋重心,Gary Gereffi 與Gary Hamilton二位美國學者皆從「需求面的觀點」,指出「台灣之外」、也就是1960年代後的美國零售變革才是促成「台灣奇蹟」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宏觀層次本文一方面以成衣工業為例,借重Gereffi與Hamilton研究發現,從「需求端的觀點」指出冷戰時期以來美國零售各階段變革的與台灣成衣工業發展的關聯性,指出當時帶動台灣戰後成衣工業成長的背後更為宏觀的歷史情境,呈現台灣成衣工業繁華榮景的背後所隱含的「結構限制」。另一方面則從微觀層次出發,本文以「聚陽實業」作為分析的策略點,正是在這樣的「結構限制」之下,從「行動邏輯」上彰顯「聚陽實業」組織型態各階段的發展歷程以及它所處的市場結構,並掌握它是如何因應與調整,進而在結構限制之中找尋自身的發展利基。最後,透過「聚陽實業」的故事補充GCCs與Global matching的分析概念,以及對於既有產業升級的相關論述的反省。 透過對於聚陽實業的考察,本文發現90年代後美國品牌商與零售商之間的競爭,開啟美國零售商不同層級的委外需求。此時對應著不同層級的委外需求,買者與代工廠商之間不單只存在純粹的買賣關係,而是可能與買者一同面對市場變化,成為買者客戶市場征戰上不可忽略的關鍵伙伴。透過「聚陽實業」的啟發,本文認為從「需求端的觀點」出發,對於思索「90年代後台灣中小企業如何升級」這個議題而言,存在著更為多元的可能性。對於企業組織而言,關鍵在於是否有能力掌握市場需求的變動、從而針對這個變動作出立即的回應。 因此,本文認為必須避免一般化、普遍四海皆準的升級路徑,特別是限於OEM-->?ODM-->OBM的單一線性思維。而必須從廠商所處的市場結構、產品特性以及自身的資源、組織特性等面向的綜合評估,才能看到「升級」可能所需要的社會條件、背後所隱含的風險以及更多未來延伸的可能性。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工作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96THU00099009-001.pdf6169KbAdobe PDF1139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