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08363      Online Users : 5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6737


    Title: 尼采的藝術形上學
    Other Titles: Nietzsches Artisten-Metaphisik
    Authors: 陳懷恩
    Chen, Hwai-En
    Contributors: 蔣年豐
    Jean, Nian-Fon
    東海大學哲學系
    Keywords: 美感的證成;形象;概念詩;叔本華;藝術形上學;赫拉克利特;尼采
    Nietzsche;Artisten-Metaphysik;aesthetische Rechtfertigung
    Date: 1994
    Issue Date: 2011-05-25T09:42:17Z (UTC)
    Abstract: 尼采在1886年提出藝術形上學此一名稱,用以指稱其早期所從事的形上學 寫作計畫,他對藝術形上學提出三個釋義: 1.藝術是人類真正的形上活動 。 2.世界之存在只有當其為美感現象時才能被永恆證成。 3.從藝術家的 觀點來看學術, 從生命的觀點來看藝術。尼采所關切的問題是如何給予當 前的世界和生命一種美感的證成 (aesthetische Rechtfertigung),因此 ,這套藝術形上學也必然導向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亦即﹕ 以概念詩(Begriffsdichtung)和形象(Schein)來思考形上學問題。從而使 哲學脫離了傳統的知識結構,也導致了藝術屬性和藝術判準的徹底變化。 尼采藝術形上學的思考來源為叔本華(A.Schopenhauer)的哲學與形上美學 ,本文將叔本華的意志形上學區分為超越論和客觀對象論兩個部分,並由 存在分析和形上解釋兩面來說明其結構,同時析論音樂在叔本華形上美學 中的特殊地位,以備在後文中與尼采形上學相對照。本文同時處理尼采少 作由批判叔本華哲學而轉向赫拉克利特思想的發展過程,說明尼采在此時 已經確定了「形上學必須像藝術一樣來構造」的想法。尼采在這一種想法 的支持下,開始構造其悲劇美學,以戴奧尼索斯和阿波羅本能來作為形上 概念和美學原理的雙重根據。本文從文獻學的角度說明尼采這一對概念的 可能來源,並以藝術的救贖說明尼采藝術形上學的完成。結論為:尼采主 張用藝術取代知識來治療存在永恆的苦痛,然而也用生命型態的創造來取 代所有藝術。藝術形上學因此也轉向為生命哲學, 而其具體的形上學體系 也因此無從建立, 尼采自己實踐了他對藝術創作的要求, 不斷建立新的哲 學說明, 而後不斷地予以破壞, 哲學作品成為一種創作式的表達, 隱喻和 修辭取代了概念的解析。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正標誌著尼采哲學的特質所 在。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350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