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06769      Online Users : 7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6782


    Title: 羅近溪哲學之研究
    Other Titles: The Study of Luo-chin-shi''s Philosophy
    Authors: 李得財
    Li, Der-Tsair
    Contributors: 蔡仁厚
    Tsai, Jen-Hou
    東海大學哲學系
    Keywords: 羅近溪;泰州學派;陽明學
    Luo Chin-shi;Tuih Jou Shiuur Paih;Yung Ming Shiuur
    Date: 1997
    Issue Date: 2011-05-25T09:42:50Z (UTC)
    Abstract: 本文以羅近溪哲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對比於王陽明良知學與泰州學派 之發展,旨在形構羅近溪哲學之整體系統,並抉發其特殊理境,以為當代 儒學發展之借鏡。全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五章。全文各章之主要論 證程序與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章主要據前輩學者(牟宗三先生)之研究成 果,扼要地指出陽明學之根本精神,乃依一超越的道德主體(良知天理) 作為存有論表述之根據與工夫主力;並進一步據文獻考察泰州學派王心齋 前後期論學之章法、旨趣,比較其與陽明學間之傳承關係與歧異處,指出 晚期王心齋論學已有滑落陽明良知天理超越義之傾向,並點出依「百姓日 用是道」之根本精神,推展儒學普世化工作乃泰州學派之特殊論學風格與 根本精神方向。第二章首先就近溪個人特殊生命存在感受、成學歷程中之 關鍵事件及主要師友關係,作一哲學性之省察,指出近溪對本體之體悟與 儒學實踐之關懷;並透過對比性研究,指出近溪並非如陽明之從主體性之 良知天理,而是依從《易》天道論之面向以表述本體,而在工夫上則提出 一頓教意義下「性地為先」之工夫進路,且點出其哲學精神與泰州學派( 王心齋)間之歷史傳承關係。第三章主要是進一步細部論證、形構近溪之 本體論。首先,在本體論模型方面,我們考慮了牟宗三先生針對中國儒家 所提出的「本體宇宙論」對近溪哲學之適用性,以點出其「聖人因道設教 」之特殊本體論表述模式。其次,我們指出近溪已取消陽明意義下「理氣 超越區分」之根本精神,其所言之心之首出義只是一瀰漫天地之「生生之 理」,並於此「理氣圓融」之基礎上,細究其所謂的「心之精神之謂聖」 之特殊精神境界。最後,我們研究其對《中庸》「天命之謂性」之特殊詮 釋方式,及其與泰州學派盛言之「百姓日用是道」間之理論關聯。第四章 據近溪本體論之種種特質,以勾勒、形構其整套之工夫論體系。首先,在 工夫論之基本格局與展開模式上,我們指出其頓教義之「大人之教」與陽 明漸教教法之歧異,及二人工夫次第論之根本分歧,進而探討近溪依《大 學》所展開之工夫系統與王心齋之關聯。其次,我們分別探討了近溪「性 地為先」(悟本體)進路下之工夫論:信、悟、默識等之工夫意涵。再者 ,就具體道德實踐歷程而言,亦指出其對慎獨與克己復禮、「時」等觀念 之特殊理解。最後,並點出「孝弟慈」等倫理實踐在其工夫系統中之重要 意義。第五章主要探討近溪之「破光景論」、及其論學旨趣與特殊風格。 首先,在光景論部份,我們先指出光景問題在明代心學中之意義,進而探 討近溪對破光景問題之特殊體證與運用,及其與近溪哲學特殊理境之關聯 性。其次,我們一一檢討當代學者對近溪論學旨趣與特殊風格之評斷,並 試圖透過種種對比與批判,尋找某種如實相應於近溪學風之整體評斷。最 後,我們對照並借助於佛教華嚴宗之根本精神與特殊理境,在去異存同後 ,進一步抉發理解近溪此一特殊哲學理境之思維模式。 結論則回顧本 文之主要內容,並評論近溪哲學之存在意義及其在實踐上所可能引發之一 些問題與限制。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5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