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20355      Online Users : 7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6851


    Title: 巴克萊知覺理論研究─「存在是為被知覺亦為知覺」一辭之義涵
    Authors: 楊劍豐
    Yang, Jian-Feng
    Contributors: 陳榮波
    Chen, Rong-Po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Keywords: 巴克萊知覺理論;存在是為被知覺亦;;物質論;非物質論;主觀觀念論;神覺觀念論;教育
    (MATTERISM);(IMMATERIALISM);(IDEALISM-OF-GOD'S-PERCEPTION)
    Date: 1990
    Issue Date: 2011-05-25T09:43:40Z (UTC)
    Abstract: 一、本文目的: 本文目的之一,在於釐清傳統哲學對於知覺問題之「物質論」(matterism) 與「非物 質論」(immaterialism) 的爭議處。我們發現不管是「物質論」或「非物質論」皆忽 略對人本身之認知能力的分析與考察;是以,它們皆把人之所以能知覺到事物之原因 ,歸給人以外的「存在實體」,在「物質論」是歸于「物質微粒」之碰撞人之感官, 或甚而提出上帝來保障我們之能知覺外在事物;而在「非物質論」 (本文以巴克萊為 重心) 雖已肯定人本身有想像、記憶等能力,但是「非物質論」仍將我們之能知覺事 物的原因,歸于上帝之意志,歸于上帝在人心靈的刻印。 本文另一目的,則是想由巴克萊之「存在是為被知覺亦為知覺」(Esse est aut per- cipi aut percipere) 一辭之真正涵義,去釐清通稱巴克萊哲學為「主觀觀念論」是 在那一層面下被如此理解? 又此種理解是否能妥當的標稱巴克萊哲學? 我們發現與其 稱巴克萊哲學為「主觀觀念論」,不如稱之為「神覺觀念論」 (Idealism of Good's perception) 更能恰當的指稱巴克萊哲學的全貌。 二、本文內容 本文共分五章及一篇附錄。第一章為緒論,略述傳統知覺理論之「物質論」與「非物 質論」的爭議及概述本文之目的與內容。第二章為巴克萊之前的知覺理論,探討在巴 克萊之前的重要知覺觀點,我們列出:古希臘之「原子論」、近代物理科學之知覺觀 、笛卡爾及馬爾布蘭希之知覺論和洛克之知覺論。第三章為巴克萊之知覺理論 (一): 「存在是為被知覺」之義涵,我們順著巴克萊之區分人類知識為:「觀念的知識」與 「精神的知識」而認為「存在是為被知覺」是指稱巴克萊之「觀念的知識」;由是, 我們進而去探究巴克萊之「觀念的知識」的全貌及其對「物質論」的批評點。第四章 為巴克萊之知覺理論 (二):「存在是為知覺」之義涵,本章專就巴克萊之「精神的知 識」進行說明與考察,由是我們認為,我們應以「神覺觀念論」來標稱巴克萊的哲學 。第五章為結論,在此章我們對「物質論」和「非物質論」的爭議和不足,提出我們 的看法:知覺問題之探討須回到人本身之能力考察,才能真正說明人為何能知覺。附 錄則附上一篇關於知覺問題之探討的說明文章。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8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